一、苏格拉底: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
苏格拉底(Σωκρ04τη09,英译: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家庭与早期经历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子弟常聚集在他周围学习请教,而他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生活方式与习惯
他的一生大部分在室外度过,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多次救助受伤士兵。40岁左右,成为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穿着普通单衣,常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只是专心做学问。
学说特点
他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认为天上和地上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反对研究自然界,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其哲学主要研究伦理道德问题。
他生前死后都有大批崇拜者和反对者,虽没留下著作,但影响巨大,是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通过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由于记载说法众多,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问题。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研究重点转变,但智者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得出相对主义结论。苏格拉底改变了这种状况,要求“心灵的转向”,将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追求自然真理无穷无尽,感觉世界知识不确定,要追求不变、确定、永恒的真理只能返求于己,从他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区别开来。
灵魂不灭说
在他之前已有灵魂不灭说法,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萌芽,但之前哲学家对灵魂看法模糊。苏格拉底明确将灵魂看成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自然世界研究,在伦理问题上求普遍真理,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相对主义,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且永恒不变。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多是伦理道德下定义的讨论,苏格拉底追求的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这是“理念论”的最初形式。他还指出自然界因果系列无穷,哲学只寻求因果不能认识最终原因,认为事物最终原因是“善”,以目的论代替因果关系研究,为唯心主义哲学开辟道路。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他认为知识从疑难中产生,疑难越多进步越大。他承认自己无知识却要教授他人知识,他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是:人们原本已有知识,只是自己不知道,他像“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他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诘问式”形式中,通过提问揭露对方命题、学说中的矛盾,动摇对方论证基础,指明对方无知,自己不给予正面回答。这种方式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是由爱利亚学派逻辑推论和芝诺反证法发展而来,在消极形式中存在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积极成果。这种谈话有几个特点:借问答弄清对方思路使其发现真理,苏氏偏重问,不轻易答,从谈话中让对方认识自己的无知,发现错误建立正确知识观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辩证法形式。
三、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说
他建立了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心是探讨人生目的和善德。
道德与知识的关系
他强调人们应认识社会生活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目的和道德规范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真知识,才是最高生活目的和至善美德。
一个人要有道德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不道德行为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诱惑和后天经验局限,获得概念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他认为道德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训示。
对后世学派的影响
他的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发展成犬儒学派;快乐论思想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发展成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面继承并系统化、理论化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强调知识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由理智决定的理性主义思想,对西方哲学思想发展起积极作用。
四、关于苏格拉底的MBTI人格类型推测
与INTP人格类型的可能联系
苏格拉底一生寻求知识,对真谛执着寻求成为批评性思惟者,这种特质可能与INTP(内向、直觉、思考、感知)人格类型有类似性,因为INTP类型的人通常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好奇心。但我们不能肯定他是否真属于这种类型,他的生活和工作背景可能使他适应不同情境而表现出不同特质。
像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被认为是INTP一样,苏格拉底也可能是INTP。这些人思想改变社会看待现实的方式,表明成熟的INTP可以成为强大的思想家。
与INTJ人格类型的可能联系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式发问法”强调对话、质疑和反思,这可能与INTJ(内向、直觉、思考、判断)人格类型有类似性,因为INTJ类型的人通常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独立性和判断力。同样,我们不能肯定他是否属于这种类型,他的教育方法可能需要适应不同学生和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特质。
与ESTP人格类型的可能联系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主要集中在道德哲学和人性论上,他认为人类有天生的求知欲,驱使我们提问和寻找答案,这种特质可能与ESTP(外向、感知、思考、感觉)人格类型有类似性,因为ESTP类型的人通常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实践能力和适应力。但我们不能肯定他是否属于这种类型,他的哲学观点可能需要适应不同文化和时期背景而表现出不同特质。
五、MBTI性格类型理论及理想主义者类型
MBTI性格类型理论
MBTI性格类型的四种性格倾向组合是:直觉 + 思维 = 概念主义者(NT);触觉 + 知觉 = 经验主义者(SP);直觉 + 情感 = 理想主义者(NF);触觉 + 判断 = 传统主义者(SJ)。
理想主义者(NF)类型特点
总体特征:理想主义者对事物的意义、关系和可能性感兴趣,并基于个人价值观念做决定,关心个人成长和理解他人与自我,做人原则是“真实地面对自己”,是精神上最具哲理性的人,乐于接受新思想,善于容纳他人。
永远在寻找意义:好像永远在寻找生存的意义,崇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和正直,容易将别人理想化,本能地喜欢帮助别人成长进步,是很好的传播者,被认为是促进积极变化的催化剂。
理解他人需求:天生能理解别人的情感,关心生活、工作中碰到的人们(如同事、病人或客户、雇员)的需要。
理想的工作环境:一份好的工作应该是对个人很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常规工作或谋生手段,崇尚和谐,不愿在竞争激烈或四分五裂的环境中发展,喜欢民主、能激励各层次人们高度参与的组织,会被促进人性价值或允许帮助别人完成工作的职业所吸引。
优势方面
对别人的情绪敏感,能理解、体会别人的心情,善于安慰、鼓励别人。
对文字、语言敏感。
善于分析、总结。
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能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善于将事情概念化,善于从中推断出原则。
擅长策略性思维。
潜在弱点方面
有仅凭个人好恶或价值观决定事情,并希望别人也如此处理问题的倾向。
有时过于陷入别人的问题而被困扰。
容易将别人或事情理想化,不够实际。
不是特别善于管束和批评他人,尽管常常自我批评,有时为和睦牺牲自己的意见或利益。
有些比较容易动感情,情绪波动较大。
理想主义者名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列奥·斯特劳斯及其传人、哥伦布、雷锋等,他们在不同方面体现了理想主义者的特质,理想主义在不同情境下有着不同的意义,包括设计社会制度、影响外交政策、成为开拓者、成为社会道德典范等,其真假的考量标准在于“行动”,社会对理想主义的宽容程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成熟程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苏格拉底的生平、哲学思想、伦理学说及MBTI人格类型推测】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本人原创文章,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发布者:蓉嫂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ongsao.com/1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