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BTI测试的基本原理
MBTI(Myers – 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评估个体性情的测试工具,它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的理论和意大利心理学家阿兰佐·玛格丽特·斯沃尼(Aronson Margaret Swenson)的研究。
MBTI通过评估四个维度来定义人的性情类型:
外向/内向(Extrovert/Introvert, E/I)
感知/直觉(Sensing/Intuition, S/N)
情感/思考(Feeling/Thinking, F/T)
判断/知觉(Judging/Perception, J/P)
这四个维度的组合产生了16种不同的性情类型,像ISTJ、INFJ等。
二、MBTI测试结果的变动性及原因
有些人会发现,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进行MBTI测试结果有所不同,这被称为“测试效应”或“测试误差”。这是因为人们在回答问题时的情绪、注意力、认知状态等可能影响测试结果。而且MBTI测试本身具有主观性,它基于问卷形式,参与者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可能会受之前答案影响。
在MBTI测试中可能出现如一个结果是infp,另一个是isfp的情况,原因如下:

一为正态分布的影响:MBTI的理论模型为双峰分布,如I和E这一维度,理论上大多数人应落在双峰附近,非I即E,但实际统计结果呈现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在正态峰值附近,I和E并没有明显倾向,所以在这方面的测试结果可能不稳定。
二为情感状态变化:
有可能本身就处在正态峰值段附近。
最近情感方面有遭遇,情绪感受较为激烈。MBTI的重测一致性较差,例如很多抑郁症患者会测成infp,但在正常时期并非这个结果。
三为量表本身问题:网上的测试,信度和准确度有限。很多问题缺乏前提条件和情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前提下可能会做出不同选择,但前提条件未知。
三、MBTI测试结果的意义与正确对待方式
虽然MBTI测试存在上述问题,但它依然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可靠和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性情特点,增进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不过要知道,MBTI测试结果并非绝对准确,有一定误差范围。
我们在理解和利用这些结果时,应当保持开放和批判性的态度,避免过度依赖测试结果来定义自己或他人。
每个人的性情是复杂的,难以简单用四个维度概括。即便测试结果不同,我们仍可认为这个人具有某种性情特点,只是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强度和优先级。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多样性,理解他们的性情可能随环境、经历和情感状态变化,而非简化为固定模式。
MBTI测试结果对稳定的人格影响不大,对于求变的人,观念更新时人格改变幅度不同,有时候环境就像人格的溶解度,主体人格被溶解后,人格特质会削弱,可能变得不典型或更典型。
很多人觉得MBTI不专业、不科学,但MBTI人格类型是一个心理能量总和的耗散结构,它能反映一个人当下的人格状态,让人知道当下自己的优势。人是变化的,可能从一种人格类型切换为另一种,可能会失去当下优势,但也会显现当下不具备的优势,接触MBTI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MBTI测试:原理、结果变动性及意义的综合解析】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本人原创文章,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发布者:蓉嫂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ongsao.com/8059.html